多倫多最新研究發現,「說話速度」比「實際說出的內容」更能反映我們的大腦狀態。說話示意圖。圖/Ingimage
多倫多最新研究發現,「說話速度」比「實際說出的內容」更能反映我們的大腦狀態。該研究首席研究員梅澤 (JedMeltzer) 表示,「對早期失智症來說,『語速』可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訊號。」
多倫多星報(Toronto Star)20日報導,科學家幾十年來一直將「找詞困難」視爲認知能力下降的症狀;但這項研究將重點放在過去未受足夠關注的「語速」方面,並且提供了新線索,可能改變醫界診斷失智症方法。
該研究在「老化、神經心理學和認知」(Aging,Neuropsychology, and Cognition )同儕審查期刊發表,由專注研究老化議題的多倫多「灣巒研究教育學院」(Baycrest Academy for Research and Education)進行。
領銜研究的資深科學家梅澤表示,「思維速度似乎必然會隨年齡增長而下降,但若涉及到失智症這類大腦疾病,情況會更糟。這項研究的重要訊息是:語速是思維速度的一個指標。」
梅澤說,天生說話速度慢不代表患有失智症,但如果語速在幾周內發生巨大變化,可能是出了問題的跡象。
不過,梅澤也指出,他的研究目前以橫斷研究爲主,仍須進行更多追蹤個人衰老過程等長期的縱貫研究,才能得出明確結論。
梅澤的研究要求125位18歲至90歲的健康英語使用者,在60秒內儘量詳細描述複雜圖畫,採樣其自然言語模式後,將錄音輸入人工智慧(AI)分析平均單字持續時間、停頓次數、猶豫等說話特徵。
最後,參與者完成一系列標準認知測試,測量思考速度、注意力和記憶力等「執行功能」。研究人員發現,得分較低者往往說話速度較慢,在圖片命名遊戲中表現較差。
總的來說,結果顯示「語速是與認知狀態相關的主要因素」;隨着年齡增長,人們說話速度變慢,認知和圖片命名測驗表現也會變差。
梅澤建議,在例行老齡檢查中逐年測量言語速度,是個好主意;可將「語速變化」添加到失智症標準列表中。
然而,卑詩大學(UBC)老年醫學華裔教授黃耀明(Roger Wong)評論表示,該研究樣本量相對較小,它「對未來研究產生想法很重要,但不是決定性研究。」
黃耀明認爲,「到底完成任務的反應變得有多慢,纔不再與正常衰老的變化一致?是未來有關失智症研究的下一個重要問題。」
※ 有失能失智照顧需要,請撥打1966長照服務專線